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观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但这一正确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正因为人还不具备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面前,先民们往往以不变应万变,消极地等待它们自生自灭。如在洪水面前只能祈求天神息怒,尽职的官员甚至跳入洪水,期望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天的怜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材料二 狩猎是自古以来到处都存在的活动,而毛皮贸易也一直是市场上的一项重要交易。但是,以往以生计为主的狩猎活动和毛皮交易市场的地方属性,对生态的影响并不明显。近代以后,古老的狩猎活动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兽皮、毛皮和象牙的需求给狩猎产品赋予了前殖民时代没有的新的经济价值”,而对野生动物制品的渴望驱使被称为“国际经济先驱”的商人和资本家们深入内陆,开拓边疆,对毛皮的追逐成为欧洲人在北美大陆四处扩张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为了组织大规模的毛皮贸易,殖民者建立了多家毛皮公司,而当地的狩猎者也被纳入殖民者的毛皮贸易网络之中。近代世界经济中的这项贸易具有典型的掠夺性,商人和捕猎者们在一个地方尽量捕猎,直到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为止,然后换一个地方。当19世纪的狩猎者开始使用对动物更有杀伤力的武器装备以后,狩猎和毛皮贸易对野生动物的掠夺性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猎人和商人们所考虑的是“最大数量的眼前收获,根本不去考虑怎样保存资源”。商业性的狩猎很快使相关的动物处于灭绝或濒危境地。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中国生态观的贡献与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1-02 09:1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