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民),像一个被用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含义的变化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6-08 01:4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