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外患主要在北面,海疆在明代以前是最太平的边界。但在1874年,清廷内部展开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海防塞防大讨论。海防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以“海疆备虚”为由,奏请朝廷暂罢西征,放弃塞防,建议“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塞防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则极力反对,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采纳左宗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原则,一面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失地;一面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沈葆祯督办南洋海防事宣。至此,“塞防”与“海防”之争大体上尘埃落定。——摘编自于大刺《清末“海防与塞防大辩论”的历史比较与战路思考》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等16人。——摘编自陈连开等《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