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十年大萧条,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比是2.49,40年代大为好转,50年代又有所升高。战后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农业实现现代化,政府不仅对农业提供财政支持,更重视对农业工作者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进行“生态村”建设,使乡村自然环境大为改观,吸引了资本投资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70年代初,逆城市化兴起,城市郊区与周围村镇得到很快发展,美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崛起,自然风光、独特建筑、民俗风情、乡村音乐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八九十年代,美国政府更是特别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规划和扶持政策。21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比下降到2.3%,其可支配收入也高于非农业人口收入。
——摘编自谷军《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研究——以美国、日本、韩国经验为借鉴》等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黄炎培建立组织章程、发展公共事业的徐公桥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山西阎锡山则重视乡村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政权。而***以***为代表,在农村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共和国建立后,农村建设得到了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乡村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简述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上的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