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酒诰》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日:“善父母为孝”,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现念的转变与思考》,《湖南师大社科学报2015.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家庭史》)。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它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应由家庭负责赡养的思潮,甚至在19世纪的西方还相当普遍。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96年公布的《德国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父母的条文,成年子女在义务上和道德上,均有奉养双亲的责任。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作了详细规定。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之前中西方养老方面的主要差异。
(3)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11-03 08:4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