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