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变迁从一个方面折射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浮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面对西方东进之后的世界秩序重构,中国曾经试图继续维持旧秩序,但遭遇惨败。
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与晚清时期被迫进入国际秩序不同,这一次中国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并有着自己的明确诉求。
——摘编自《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王建朗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以前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表现出来的国家意识。分析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构中,中国外交主动性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二次大战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抗日战争前期,独力支撑抗战的中国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竭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
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英印双方在战争大局下作出妥协,7月,指示《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对印度问题进行评论,呼吁双方妥协以促进战时盟国在远东的合作。
1943年10月,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的安排。……侵略战争打破了旧秩序,反侵略战争并不是要消极地维护旧秩序,而是要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在这一轮世界秩序的大变动中,中国抓住了机遇,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与20世纪初期世界秩序变化中的外交相比,二战期间中国外交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在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秩序中获得重要地位的表现。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又有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组织(部分)统计
时间
| 中国行动
|
1980年
|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恢复
|
1986年
| 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复关”谈判
|
1989年
| 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1996年
| 推动建立上海五国机制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
2013年
| 中国提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
|
——据百度搜索整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