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撰成《大唐西域记》l2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疆域、山川、地邑、物产、风俗、政事和等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玄奘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世界和平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回国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为何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