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15岁时父亲去世。在为父求医的过程中,他对当时中医的许多弊病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一位“反中医者”。之后他转投“洋务学堂”,接触到由西人所翻译的医学与科学书籍,也读了严复的《天演论》,开启了他对中国整体文化“维新”的视野。在对历史译著的阅读中,他知道了日本的维新最早开端于对西方医学的学习了解,于是决定前往日本学医,1906年后弃医从文。1918年鲁迅开始进行白话文学创作,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在鲁迅的想法中,民初很多老东西都希望借“科学”之名还魂,继续留在中国社会中,这些想法在当时背景下,让旧文化思想有空间生存,进而遗祸后世,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但是鲁迅也曾反复研究并且多次赞扬《本草纲目》,说是“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他对其它中医的精华典籍也十分珍重。他特别留心收藏中医的珍本、善本。从1914年到1935年间,经他购买收藏的中医书籍有十多本,有的购来时破旧不堪,他还亲自动手进行修补。
——摘编自皮国立《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成为“反中医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鲁迅的立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7-06-13 12:2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