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1893-1988)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早年赞成“君主立宪”,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解放前夕,梁漱溟拒绝参与国民党策划的假和谈,在重庆等待解放。自1950年起,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摘编自《梁漱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的主要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梁漱溟积极参与的背景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7-08-18 05: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