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郭嵩焘(1818年-1891年) 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认为“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 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窃以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郭嵩焘的思想在“西学东渐——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河”。
——摘编自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 总署钞寄《使西纪程》后,李鸿章得以先睹为快,并大加称赞道:“总署钞寄行海日记一本,循览再四,议论事实,多未经人道及者,如置身紅海、欧洲间,一拓眼界也。”但很可惜,能如李鸿章一样欣赏的人少之又少。《使西纪程》出版后,激起了轩然大波,指责谩骂之声遍及京城内外。尤其是在京师,朝野舆论哔然,义憤填膺,甚至到了无不切齿、口诛笔伐的地步。
——杨锡贵《郭嵩焘<使西纪程>毁版述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的思想主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使西纪程》创作的背景,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