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履祥(1611年——1674年)浙江桐乡县人,崇祯末年拜刘宗周(1578年-1645年,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为师。明亡,张履祥隐居教学著书,期间也亲自干农活,经常向老农请教问题,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于儒者耻言治生问题的根源,他提出“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的观点。他把许衡“学者以治生为急”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一再加以引用,但是对许衡认为工商业也是私人治生的正当途径的言论,极力排斥。他主张。“读而废耕,饥寒立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他还指出:“耕则无游惰情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虔,无骄侈黯诈之习,……保世承家之本也”,工商“逐蝇头之利,工市侩之术,反不若胼手胝足,为质朴之农夫,以没其齿矣。今世极多游民,是以风俗日恶,民生是蹙”。
——聂志红著《中国经济思想史撷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履祥的经济主张,并分析他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履祥的经济主张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