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之权。到任第一年,便亲躬审案,处理前任积案无数。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狄仁杰的这段传奇经历,经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后来,狄仁杰卸任大理丞之职,放任地方,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地处陇右之西,为汉戎杂居之地。狄公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如戎落,内外相安,甚得当地吏民欢心,人们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立碑铭记。直至狄仁杰离任宁州重入朝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宁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
……
武则天常称仁杰为“国老”,“仁杰好而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狄公也曾多次以年老告退,女皇从不应允。狄公每入见,则天“常止其拜”,并说:“每见公拜,朕也身痛。”这年秋九月,狄仁杰病故,享年71岁。武氏则天悲恸异常,失声叹道:“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遂赠仁杰为文昌右相,并宣布废朝三日,以示哀悼。逮至唐睿宗时,又追封仁杰为梁国公。
——摘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狄仁杰在后世被广为称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仁杰勇于犯言直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