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6000多年前渭河平原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延安宝塔山都是令人向往的研学基地。黄土高原的各学校地理研学小组,开展的地理研学活动主题多样,既有生态环境方向的,又有历史文化方向的。

前期设计地理研学主题
(1)自然方向围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人文方向(图示研学路线①②)分别围绕_____、_____主题展开。

实验指明资料搜集方向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学小组发现:长城以南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貌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他们做了如下4组实验,模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获得了各组实验数据,其中B组的实验数据(降水量相同)如表:

植被覆盖率(%)
径流量(mm/30分钟)
产沙总量(g)
100
9.77
0.85
70
27.31
4.34
40
41.91
57.29
0
50.83
123.07
 
得出结论:
植被是通过减少_____来实现减沙的。
为了印证实验结果,研学小组需要搜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_____、_____等资料。
实践见证水土保持成效
(3)经现场考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学小组发现黄土高原水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他们展示了绘制的当地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拍摄的两幅梯田图片。内环式梯田是把支离破碎的土地封闭成凹地,降雨时形成微型湖泊,泥沙也随雨水淤积,久而久之黄土高原也将趋于平缓。

得出结论:
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显示,在坡地不同部位采取了_____、_____和A处(坡脚)建拦土坝的治理措施。沟谷也建拦土坝,其作用是_____。
从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看,内环式梯田的优势是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解答题 更新时间:2019-08-28 10:4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