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城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久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靡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贞观政要》
材料二:康熙帝诗文: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瀚海》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
(2)据材料二,康熙帝的这首诗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对比材料一、二,概括归纳唐太宗与康熙帝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3-02 04:4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