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知畿(661~721年),唐代史学家。19岁举进士,后入史馆编修国史,不愿“与俗浮沉”,于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20卷,今存49篇,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书中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他提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认为《史记》《汉书》等史籍有“统体不一,名目相违”、“文辞繁富”之弊,提出增加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等革新主张。他认为,史之载文应“拨浮华,采贞实”,制度的演变、国家的治乱和民间的祸福之征兆等,都是重要的史书内容。他痛斥曲笔,强调直笔,认为史家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为重要。但“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

——摘编自瞿林东《论刘知幾<史通>关于史学构成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知畿进步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知畿史学思想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4-22 08:4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