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胡适(1891—1962年),徽州绩溪人,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创作,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期间翻译一些西方短篇小说,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5月7日在上海的黄炎培、蒋梦麟等人一起参与声势浩大的国民大会,并且上街游行声援北京方面的学生运动。回京后胡适与马叙伦、刘半农等二十余位教员召开紧急大会解救学生,并亲自探望,不遗余力营救学生。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社会,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摘编自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胡适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