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杜鲁门时期是美国核战略思想中“威慑理论”的形成时期。威慑,就是通过壮大自己和显示武力而让对手有所忌惮。这就是为什么在朝鲜战争、两次台海危机以及越南战争中,美国领导人屡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考虑使用核武器的原因。到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威慑理论又被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指出,面对苏联的扩展趋势,美国的安全将系于保持强有力的军事态势,强调以“打击力量实现大规模的报复能力”,而所谓的大规模报复能力则以“大规模的核能力为基础”。应该说,这一政策的逻辑是在苏联常规力量占优势时,美国试图绕过正面对抗,通过突出其军事技术上的两线地位,以“报复”促“威慑”,消除被社会主义阵营牵制在朝鲜和东南亚的可能性。另外相对于维持常规力量,核威慑是一种更为廉价的选择。当然这也受到广泛质疑,肯尼迪认为该战略让美国陷入两难困境:要么毁灭全世界,要么向苏联投降。大规模报复战略更使美国在第三世界自缚手脚,因为华盛顿很难决定用核战争的风险来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核威慑”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核威慑”战略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2-28 06:0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