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姆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你如何理解“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材料二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返回英国时受到了盛大而热情的欢迎。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罗斯福拒绝进行斡旋,而是向希特勒呼吁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当他听到张伯伦将亲自前往慕尼黑与希特勒等会谈后,他打电报给这位首相,表示了他的支持,并说张伯伦是“一个大好人”。《慕尼黑协定》签字后,罗斯福将其视为一个避免战争的和平措施而加以接受,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也感到宽慰,认为和平已经保住,“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和平主义又称非战主义,它反对战争或一切形式的暴力,追求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和平主义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反对一切战争,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就能够消灭战争的根源。和平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不合理的,战争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
——崔瑞连《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