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据统计,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大大超过了中国本土货币占行用钱的比重,西方无孔圆钱对中国铜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原有的行用钱自古均是由手工雕刻出“母钱”之后,以此为样本,进行翻砂制造,这样铸造出的钱币被称为“子钱”,即我们所说的行用钱,而西方在17世纪以后的钱币多为机器压制而成。迫于经济压力,清政府也逐步改翻砂货币为压制货币,并在东南沿海和内陆部分省份试行。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由于各省均可造币,图案和形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造币权统一收归中央(部分省份可以代替中央铸造铜币)铸造统一的“大清铜币”铜圆。此种铜圈,虽然南北略有差异,但在大小和形制上全国的铜圆基本形成了统一。
——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货币形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货币形制变革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