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中国古代政府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水路不通之地辅以陆运,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汉武帝时,由于京师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粮食等物资以满足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发展成为常制。魏晋南北朝时,军阀割据,京师所需粮食基本上从本地区取给,漕运处于低落时期。唐宋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粮额扩大,唐朝政府曾组织数千漕船,年运百余万石江淮漕粮北上。元代形成的海运与河运相结合的格局,是元代漕运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漕粮除征收正米和耗米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粮户的负担加重。漕粮征收的本是粮食,但明清时期也有以现银折纳的情况,称之为“改折”。嘉庆四年(1799年),政府规定,交银交粮听民自便。乾隆中期以后,伴随吏治腐化,漕政逐渐败坏,漕运走向衰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由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河政废弛年久失修而到处淤滞,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部分地区实行海运,并取得了成绩。但由于南方粮食生产的相对衰落,以及漕粮“改折”收银在南方地区的广泛推行,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颁布了停漕令。沿袭千年的漕运,到此终结。漕运既停,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各衙门、卫所等机构逐渐停革,其中的积弊亦不复存在。

——摘编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止漕运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7-26 09:4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