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实行之初,士子中第后并不直接授官,仅仅是取得了做官资格。要做官还须再在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后由吏部再试,合格后才能任用。不合格者又要经过三年后方可再参加吏部考试。但由于吏部考试限制很多,使得不少士子寒窗苦读后虽科举考试合格,却在吏部考试一关很难通过,以致多年不得获官。宋代则取消了吏部考试,举子一旦考中,由皇帝赐给等第后,即可直接做官。……“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在考试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较为严格的举措:一是采取别头试以避亲嫌。别头试即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考场进行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策”是测验考生对政策的意见和看法;“论”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得出对政策、对事件以及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绝非死读书就可以做出的。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