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口(按,即5月2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在条约上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

——1899年的《康南海自编年谱》

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材料二 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柞(否则)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包揽太多,统治太孤,当此排者、挤者、忌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致易一(何树龄)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和茅海建对“公车上书”叙述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车上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多元视角,分析戊戌变法难以成功的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11-12 09:4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