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特奏名制度是宋代科举中的一种恩科制度,即允许部分多次科举不及之老年士人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
在“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北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了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于是在科举考试中录取特奏名的情况越来越多,到真宗朝中后期,逐渐形成制度……据有关学者的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
“熙宁变法”后,特奏名殿试亦与正奏名进士一样,改试策一道,策题也较正奏名容易得多。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一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说明特奏名考试基本上徒具形式而已。特奏名录取的人数虽很多,但对他们的授官却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据裴淑姬《论宋代的特奏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奏名制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特奏名制度对宋朝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12-16 09:4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