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 英
| 美
| 日
| 其他
| 总计
| 百分比
|
哲学宗教
| 10
| 2
| 23
| 2
| 37
| 7.0
|
文学艺术
| 8
| 3
| 4
| 11
| 26
| 4.9
|
史地
| 8
| 10
| 90
| 20
| 128
| 24.0
|
社会科学
| 13
| 3
| 83
| 37
| 136
| 25.5
|
自然科学
| 10
| 9
| 73
| 20
| 112
| 21.0
|
应用科学
| 3
| 3
| 24
| 26
| 56
| 10.5
|
杂录
| 5
| 2
| 24
| 7
| 38
| 7.1
|
总计
| 57
| 32
| 321
| 123
| 533
| —
|
百分比
| 10.7
| 6.0
| 60.2
| 23.1
| —
| 100.0
|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 专业
| 备注
|
经学科
|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
政法科
| 政治、法律
|
文学科
|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
商科
|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
格致科
| 算学、化学、物理等
|
农科
| 农学、林学等
|
工科
| 机器、造船、电气等
|
医科
| 医学、药学
|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 “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