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此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其政治思想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思想不同的政治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出现的根源。
(3)分析在汉武帝及材料二、三这三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内涵的演变。
(4)据材料三、四,在对待传统道德上,朱熹和陈独秀的态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思想主张的共同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