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着从“大夫——士”到“士大夫”转变。春秋以前为“大夫——士”“士之子恒为士”。“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游士”们不但周游列国而且从原有身份中游离出来。“士大夫”这一概念在此时出现,指居官或有职位、社会地位的文人。
(1)根据材料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材料二 “科举取士——国之大事。
宋朝苏辙在《上皇帝书》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弃旧而为士者也”。“(明末)科举所得,十之八九皆白徒”,“士”的构成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斯·韦伯在谈论官僚系统时谈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绝非关于考试技术层面的层层设计……”
(2)归纳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分析“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
材料三 从“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15年6月20日)呜呼,中日交涉,今以平和解决告矣……我辈号称士大夫者乎,勿诿过政府,政府不过我辈之产物而已;勿借口于一般国民,一般国民皆最善良之国民,以校他邦,言之有理即可无愧色……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顾炎武)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
(3)梁启超所代表的“我辈号称士大夫”们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