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
材料二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背景及目的。——《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
材料四 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是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2)材料三、四反映了同文馆创办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困难处境的社会背景。——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3)上述材料中,哪些是“原始材料”(当时发生的直接材料)?哪些是“非原始材料”(事后反映的间接材料)?这些不同类型的材料对于我们了解同文馆的概况发挥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