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们与历史上的社会危机时期出现过的改革家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没有本质的区别。龚自珍诗云:“药方只贩古时丹。”魏源曰:“今必本夫古。”这些都是最好的概括。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家又大都是一些跨越时代的人物,尤其如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甚至一度身处中外战争的前沿和民族矛盾的焦点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思想上烙下新时代的印记。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材料二:在张之洞看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道德为主,实用为辅,体用有位,各司其职,按照功能而结合起来的统一体。不过,二者的实际运作,并不像张之洞主观理想的主辅关系去排列,而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生主次关系的转变。

——摘编自张昭军《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相关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实际运作中“主次关系”发生转变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12-14 12: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