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平生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正当徐光启、李之藻等晚明实学派高扬“古圣贤”实学旗帜之时,他们十分惊喜地发现,耶稣会士传入的西洋学术也是一种“实学”,是他们可资援用的学术生力军。于是,西方科技精神成为他们批判空疏理学的又一柄利器。徐光启曾在《刻同文算指序》中比较西洋科技与宋明理学,以为前者“时时及于理数,其言道言理,既皆返本跖实”,而后者不过是一些“虚玄幻妄之说”。在《刻几何原本序》《泰西水法序》中,徐光启又一再称赞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一一皆精实典要,洞无可疑”。“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畬赴任福建汀漳龙道台。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披阅旧籍,推敲考订”,创作《瀛环志略》。他广泛接触英、美等国的传教士、领事馆人员和商人,如饥似渴地探求域外知识,思考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原因和性质。在描绘南洋群岛的现状时,他亲自拜访去过当地的福州老舵手。有一次,英国驻福州领事阿利国的夫人,应徐继畬请求帮他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以不同颜色标注各个地区。徐继畬收到此图,立即发现无阿富汗国,去信问询原因,大家知道原委后,无不敬佩至极。光绪二年(1876年),郭嵩焘出使西洋,目睹了西方世界的实际情况,印证了《瀛环志略》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述。
——摘编自《徐继畬:“东方伽利略”的遭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和徐继畬向西方学习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和徐继畬在对待西学态度上的异同之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徐光启和徐继畬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共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