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是科举及第,从19岁初应童子试,笃意科举,先后十几次参加乡试,却从未考中举人。成就其身后显荣的是小说创作,这却是其生前的“业余爱好”,他不顾朋友的劝诫,坚持著迷,终于写就《聊斋志异》一书。他在《聊斋志异》中用不少篇幅深刻地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特别是对考官的昏聩无知刻画得入骨三分,对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心灵,写得酣顿淋漓。他还以漫画般的笔触,描绘了久因场屋的读书人,梦想科举高中而迷离恍惚、如醉如狂的精神状态。他的《聊斋志异》集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之大成,现在被译成多种文字,改编成电影、戏剧、电视剧等,蒲松龄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有的学者为此写道,蒲松龄没有从全心投入的事业中获得人生之乐,度过的是内心悲苦的一生,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判断“谁知一事无成就”与历史对他的评价相差甚远。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一种文化现象,蕴含了诸多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