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京剧。京剧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感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京剧表演家,京城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
——摘编自傅谨《京剧学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诗界革命”“新文体运动”等口号,一场京剧改良运动由此拉开。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念及立国根本,在振民精神,因此著了几部小说传奇,佐以许多诗词歌曲,庶几市街传颂,妇孺知闻,将来民智渐伸,或者国耻可雪。
1904年,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戏曲为主的文艺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宗旨是“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十分鲜明地把京剧改良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1908年,夏氏兄弟等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剧场——新舞台,从国外引进了布景、灯光设备与新技术,上演《明末遗恨》《波兰亡国惨》《秋瑾》等剧目。“新舞台可以说是中国舞台史上一次大革命”,大大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摘编自沈鸿鑫《京剧改良运动与海派京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的特点及产生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