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材料二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