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
材料二 ①《十日谈》第四天讲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②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与侍从纪斯卡多相爱,由于地位悬殊,为父亲所不容。③亲王派人杀死纪斯卡多,将其心脏送给女儿,以绝女儿之念。④但悲痛的绮思梦达服毒殉情。⑤在临死前,她对父亲说:“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青,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凭着热情冲动,做出这事来……⑥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
(2)请从材料二中摘引一例原文(写出序号),说明《十日谈》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材料三 有人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平民化。它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进一步宣扬了以人为主体的思想。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
(3)请结合史实,阐释上述观点。
材料四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1756年出版的《人口论》。该书三次用到“文明”一词。第一处,揭示了宗教和文明的关系,作为“文明”动力的宗教,压抑人性中的“恶”,引导人们从善并且行为举止要符合宗教规范。第二处和第三处侧重于将“文明”用于指以教养和礼貌为核心的行为,可以看出,“文明”一词凸显与“野蛮”的对立,并强调了宗教与文明的紧密关系。
18世纪末,“文明”一词在欧洲各国传播和使用。启蒙思想家借“文明”来表达其追求的目标:人类理智和知识的进步;社会整体从野蛮的低级阶段到有教化的高级阶段的发展。其中一些思想家已经从全球的角度来理解“欧洲”、来理解他们心目中的“欧洲文明”。欧洲话语中“文明”观念暗含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也在启蒙思想家对该词的理解和使用中被逐渐确立起来。
——陈铭、石坚《启蒙运动时期“文明”观念嬗变研究》
(4)18世纪中期和末期“文明”一词的含义出现了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两个时期的“文明”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