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倡导“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这就是说,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②他还强调“礼”,提出“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③他是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先驱,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④。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⑤。
(1) 上述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请写出序号。
材料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上述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