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从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概括李贽的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10-22 06:1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