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基金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委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达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颓势,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措施,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从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英国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

——以上摘自《撒切尔夫人》等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4-04 08: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