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力主“棉铁主义”,创办大生纱厂。从1912年至1921年,张謇以纺织业为中心相应地扩充了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又努力兴办新式学堂。正是“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理念,使张謇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的转换。同时期荣氏兄弟在无锡尝试“劳工自治区”,卢作孚在重庆、陈嘉庚在集美均有类似努力。不仅如此,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在1938年的宜昌撤退中,承担了90%的工业设备的运输,却仅收取低廉的运费。为了保证运输的正常进行,在公司连年亏损、物价飞涨之际仍执行政府的限价规定。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材料二:经过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企业被要求提供主要应由囯家或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学校、医院和社会保险等。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企业社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兴起,但国家在经济治理中的计划色彩依旧强烈并且意识形态上也存在激烈争锋。90年代后,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环境,然而一些企业在谈到其社会责任时仍把“交了多少税”放在首位。中国加入WTO后,伴随数起外国企业因不承担社会责任而破产的丑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也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获得更妤的声誉和对投资者、消费者的吸引力。

——摘编自《经济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协同演进硏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等实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4-04 10:0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