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
(4)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8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6-11 11:3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