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促使国家在制度层面创新与改革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对外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许多家庭连照明的蜡烛都买不起。
——选自《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写出经济大危机破坏性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 1932年胡佛被再次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后,竞选主题仍然是“促进自愿主义、个人自由主义、联邦不对市场进行经济干预,基本上靠地方政府解除30年代初期的危急。”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则认为:“政府的职责在于保护全体公民的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绝不能偏袒个别的小集团”,另一方面,政府还必须帮助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应该给他们提供条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从总的财富中取得足以满足其需要的一份”。
——摘编自刘绪贻、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
(2)胡佛与罗斯福的竞选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了帮助“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罗斯福当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材料三 雇员应拥有组织起来的权利和通过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雇主应遵守由总统批准的或陈述的最高工时数、最低工资额和其他就业条件。1935午5月27日,《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宣布无效。……尽管如此,《全国工业复兴法》仍然幽灵般游荡在美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等资料整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直接影响。为什么说《全国工业复兴法》“仍然幽灵般地存在于美国的社会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