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中外历史上为解决本国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改革,改革就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无疑远比他的武功更为重要。……公元前350年,“开”(废除之意)田之阡陌。……他废除了旧的固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而代之以单位面积可以不同的更为灵活的制度。

——《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家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在某种意又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说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同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这一改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位领导人实施的哪一经济政策?
问题三:材料三中的“他”是谁?当时,西方市场经济出现了什么毛病?“他”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这一“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这一会议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问题五: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改革?
上一题 下一题 0.85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11-19 07: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