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三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 | 1913年 | 1930年 |
本国纱线产额 | 200000000 | 982070800 |
进口纱线额 | 358000000 | 22616000 |
出口纱线额 | ∕ | 43987064 |
机器织机消费量 | 15000000 | 206913532 |
手工织机消费量 | 543000000 | 753786204 |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