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佑《通典》中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暇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1888年
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
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1901年
清延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1904年
清延颂布《奏定学堂章程》,作为第一个经由政府顺布并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官方学制文件,其领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5年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威趋实学。
1906年始
清延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材料三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又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革”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概括为十六个字“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上大学盖几个章就行,还有补贴,工农子女有优势。1977年,《人民日报》头条刊出,高考招生范围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1)归纳材料一蕴含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哪些信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清朝教育领域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社会背景,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教育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7-11-07 01:0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