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以后,中西方农业都受到了工商业的挑战,自古就以羊毛输出为主要产业的英国,从15世纪起,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由羊毛输出国变成呢绒输出国,呢绒远销欧洲各地,由于羊毛纺织业的兴盛,养羊成为当时很有利可图的事,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兴盛,时间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历经三个半世纪。期间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江南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使得种桑养蚕也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于是出现了“桑争稻田”的局面。从本质上来说,桑争稻田和圈地养羊都是衣着原料对食物生产的挑战。但由于中西方农业结构的不同,其最终结果却迥然有别。
材料二圈地养羊使得畜软业代替了农业,而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留下的软人利用圈占过来的大面积土地采用先进的技术牧羊放牛,同时种植谷物,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皮毛、肉食和粮食,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相比之下,在中国却是另一种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蚕桑缺乏作为食物的功能,桑争稻田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导致蚕桑生产取代水稻种植,大多数地方还是水田多于桑地,出现了桑稻并存的局面,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粮食不足,太湖地区由粮食出口变成粮食进口,粮食不足必然影响到蚕蚕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5世纪以后中英两国农业受到工商业挑战的表现,并分析各自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5世纪以后中英两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5-18 05:4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