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木原因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3)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