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旧称吴郡或苏州府为吴中,约相当于今苏州地区)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渭南文集》卷20《常州奔牛闸记》
(1)据材料一、二,说明宋代国家财赋收入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三(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材料四中国经济特区之地理位置(下图)

(3)据材料四,描述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材料五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此外,它们非常远离中国的主要人口中心,而国家的经济政治权力基础也许已经被看作是能够抑制在经济特区贯彻市场导向的政策所带来的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破坏性影响的积极因素。
——柯林·麦克拉斯等著:《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综合以上五则材料,分析、归纳促进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8-02-20 10: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