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
材料二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据《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1868年“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材料三  1788年,革命的百年纪念近了,英国人开始仔细审视英国政治的现状。大洋的另一边,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常识》,主张美国人为维护天赋权利而反抗,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使命。美国人学到的这一课,当然没有在大西洋这一边被人忽视,特别是没有被那些一直评论美国独立战争的人忽视。

——据《英国史——帝国的命运》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潘恩的主张。美国独立战争对“大西洋这一边”的法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06-21 05:0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