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偏重在这一地带(黄河中下游)……在北方旱田,特别注重抗旱保墒。战国时代已有种在低畦地的,西汉赵过发展为代田法,氾胜之又进一步发展为区田法。区田法综合运用并发挥了深耕、施肥、适当密植、保墒、灌水、中耕除草等一系列的丰产措施,辛勤细致地集中使用于较小面积而创造高额丰收,……轮栽、复种、施肥、选种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到了南北朝时,北方旱田使用的农具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耕作技术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百度知道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百度百科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
------百度百科
横跨于四河之上30余座桥梁,星罗棋布于京城(北宋东京)之间,……许多桥梁的位置,均处于京城内的交通要道之上,如果说从宫城南门宣德门向南,经里城朱雀门直达外城南薰门的“御街”是当时全城布局的中轴线的话,那么,“御街”与汴河相交的州桥一带,则应是全城的正中心,……城区之内许多桥梁附近还成了城内的闹市区或商业中心,如从州桥向南到朱雀门外的龙津桥一带,是全城著名的商业区,闻名遐迩的“州桥夜市”就位于该处;……大相国寺前的相国寺桥处,其实是深入城区的一处汴河港口,或者可以说是东京城内的一处大型货物中转站。
------百度百科
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区和城门口居民结集地带。其中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商市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北城区因郭守敬开通通惠河使海子(积水潭)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沿海子一带形成繁荣的商业区。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一应俱全。
--------互动百科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商业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6-03-02 06:2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