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长江三角洲一带所需粮食大半需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而长江下游的手工业产品则输往全国。在长江流域的东西向商品交流中,兴起了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汉口等城市,在中国东部南北商品交流中,出现了沿海的天津、上海、厦门等城市。
——摘编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材料二长江流域通江达海,具有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重要地位。在历史上,沿江各地就有着较为松散的经济往来。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条块分割使得流域各地区之间各自封闭,经济发展难以实现优势互补。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发挥优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经济区域性合作成效显著。由长江沿岸中心城市连接而成的经济区域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实力,活力和潜力的中轴部分。早已加快的沪、宁、汉、渝四个特大中心城市建设,增大了特大中心城市的轴射作用。如果辅之以沿江各次中心城市除主动接受辐射外。还根据自身情况,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规划,实施沿江发展战略,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那么,长江经济带的地域忧势将充分凸现,实力地位将大大增强。经济活力将高效发挥,发展潜力将无可估量。
——摘编自《实施沿江开发体化战略推进长江流域城市区域经济合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