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随着经济的发展,唐代的政权基础有所扩大,庶族士人活跃在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内,成为最具创造力的人物,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代……庶族士人因为出身中下层,有的还经历过较长时间的贫困生活,所以他们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立场上,针对政治弊端直言极谏,怀抱济世情怀。
(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兴起……市民阶层在文化上也产生了他们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新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和美学趣味,并给文化带来新的面貌……他们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反抗权豪势要,呼唤清官的出现。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欧洲,人民的识字率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迅速上升,因为越来越多的政府实施了教育改革。1875年到1912年间,德国的中学生数量翻了3倍,法国翻了4倍。在法国,《费里法》让所有3—13岁孩子的小学教育实现了免费、义务、世俗化。19世纪中期时,40%的入伍新兵是文盲,等到世纪之交,该比例已经下降到6%。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约翰·梅里曼
(1)根据材料一,归纳由唐至宋中华文明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文化呈现出“新面貌”的原因,并总结唐、宋两个时期文明发展的关系。
(3)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欧洲教育界怎样的发展状况?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
(4)综上,你认为影响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